中国建瓯

人气指数:2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20 08:03
网站介绍

 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,闽江上游,武夷山脉东南面、鹫峰山脉西北侧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9.3℃,降雨量1600—1800毫米。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519万亩,耕地49.2万亩;辖10个镇、4个乡、4个街道,217个村、27个居民委员会,总人口53.89万,其中农业人口42.5万;民族以汉族为主,还有畲、苗等10个少数民族,是福建省陆地面积、闽北人口多的县级市。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.67亿元。
  
  历史沿革建瓯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,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。西周时期为“七闽”地,秦时属闽中郡。东汉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设建安县,是“福建”历史上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。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(公元260年)设立建安郡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设建州,“福建”之名即为福州、建州各取首字而来。宋绍兴三十二年(公元1162年)改建州为建宁府,是福建历史上早设置的府。1913年撤府,并建安、瓯宁两县为建瓯县。1992年10月撤县设市。历代为郡、州、府、路、道治所和闽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出过1154名进士、6名状元、10名宰辅大臣,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多的县。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,史称“三杨辅政”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、音韵学家吴域、外交家徐竞、文学家吴激、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。陆游、辛弃疾、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·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。
  
  旅游资源建瓯山川秀美,古迹繁多,旅游资源较为丰富。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,有被誉为中亚热带“森林博物馆”的森林保护区万木林,有堪称“中华一绝”的妈祖木雕神像,有福建历史久、规模被誉为“南有开元、北有光孝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,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“五凤楼”(鼓楼),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,有全省现存规模、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,有威武门、临江门、通济门、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。
  
  农业经济建瓯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素有“金瓯宝地”、“绿色金库”、“竹海粮仓”、“酒城笋都”之称。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.4亿元。现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48家,年产值72.71亿元。木竹、茶果、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、蔬菜、食用菌、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、“全国重点林业县(市)”、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和“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”,盛产食用菌、莲子、泽泻、仙草、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。笋制品、茶叶、莲子、芦柑、葡萄、大米等众多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,建瓯锥栗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  
  工业经济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2.89亿元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家,完成产值93.8亿元。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、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,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主要产品为各类人造板系列和竹制产品;食品加工产业主要生产白酒、精制茶、清水笋、锥栗等;机械化工产业主要产品有铝活塞、活性炭、碳化硅磨料、酚醛塑料、满山白糖浆等。全市年产值上亿元企业27家,其中2亿元企业7家。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,中国笋竹城中心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.1亿元,开发利用土地7014亩,入园企业67家,2010年入园企业产值达7.18亿元,税收3000万元。各乡镇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规划建设力度加大。
  
  商贸流通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,为国家商务部首批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”、“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”试点县(市)。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.63亿元,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7.77亿元。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,其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4个。各类超市近30家,其中大型超市5家。已建成农副产品信息中心、农业技术中心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、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,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“金桥”。汽车、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,拥有多家汽车销售公司。
  
  项目开发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6.75亿元,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98个,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。3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.80亿元,其中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20个,完成投资8.71亿元。
  
  对外经贸2010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,合同利用外资9178万美元,实际利用外资6622万美元。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2998万美元,成为闽北突破1亿美元的县市。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、竹木制品、笋制品、工艺品、食用菌等,主要出口日本、美国、韩国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。
  
  财政金融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.86亿元,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.85亿元。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84.49亿元,各项贷款余额69.45亿元。
  
  基础设施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,交通便捷。浦南高速公路、峰福铁路、国道205线与省道204线、303线贯穿而过,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;峰福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完成,松建高速公路、建闽高速公路、京福高速铁路和省道204线、303线相继开工建设,建瓯逐渐成为闽北乃至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。小松500千伏、东安220千伏和南雅、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试运行,城区电网改造基本完成。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,人民南路、建溪大桥、水南大桥等开工建设。
  
  社会事业先后荣获全国科技、文化、教育、体育先进市,省级历史文化名城、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、省级卫生城市、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。科技事业不断发展,为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(市),被确定为“国家火炬计划—建瓯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”和“中国竹炭产业基地”,福建省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(检测)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。素质教育深入推进,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,建瓯一中顺利通过省一级达标校验收。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,为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,被评为中国版画、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,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“建瓯唱曲子”、“建瓯弓鱼”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闽源文化广场全面竣工。拥有各类文化场馆22个,1座室内体育馆、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。卫生事业稳步发展,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6个,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,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。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,人口出生率为17.1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.0‰。
  
  人民生活2010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7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7932元。年末城镇单位在岗从业人员19793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3.45%。年末全市各类保险人数14.57万人次。
  
  战略定位作为海西绿色腹地的重要区域,建瓯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,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笋竹城,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,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:
  
  ——笋竹产业发展的先行区。发挥竹林面积居“中国竹子之乡”榜首的优势,大力推动笋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,拓展笋竹资源的利用领域,建立优质、高效、可持续经营的竹林资源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笋竹加工体系,打造全国笋竹产业发展的先行区。
  
  ——海西绿色腹地的商贸中心。发挥我市为传统商贸中心、全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,且农村专合组织和汽车贸易运输业发展迅猛的优势,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,推动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集聚和流动,形成连接海峡两岸的海西绿色腹地商贸中心。
  
  ——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。按照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要求,根据我市自然条件、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,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,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交流;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,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  
  ——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城市。汲取我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精髓,依托闽源文化、妈祖文化、朱子文化、笋竹茶文化、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,发掘和拓展我市与台湾共同的文化内涵,打造山、水、城、文化共生、共融的历史文化名城。
  
  (注:文中涉及指标数字统计公报中有的以2010统计公报为准,统计公报没有的以部门提供数字为准)
  
  
  地址:福建省建瓯市瓯宁路68号行政中心9楼数字建瓯工作室
  联系人:龚泉晖
  联系电话(仅负责市政府网站相关事宜):(0599)3833489
  传真:(0599)3833229
  电子邮箱:a3833489@163.com
  邮政编码:353100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中国建瓯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网站资料
网站名称: 中国建瓯
网站栏目: 网站简介 网站链接
网站链接: www.jianou.gov.cn
收录查询: [百度收录] [360收录] [搜狗收录] [必应收录] [谷歌收录]
网页版本: Mip版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s://wang470294.honpu.com/